top of page

【跑步科學】表現關鍵: 快肌與慢肌

有留意體壇新聞的朋友都不會對上圖兩人陌生吧! 左面的是牙買加短跑飛人保特 (Usain Bolt),右面的是世界長跑冠軍法拉 (Mo Farah),他倆分別在短跑和長跑界稱霸多年,令人驚嘆! 驟眼看,兩人的身體結構和肌肉質量都有非常明顯的分別。究竟是甚麼原因呢?

認識 “快肌”和“慢肌”

原來每個人身體的肌肉都是由一束束肌纖維組成,並可分成兩大類別:“慢肌” 和 “快肌”。 它們的比例很大程度是是天生的。有人多快肌 (短跑運動員可達90%) , 有人多慢肌 (長跑運動員),一般人則大概各佔一半。身體部位也有影響,例如手臂三頭肌的快肌比例比其他手部肌肉多 10 - 30%,而腹部和深層肌肉一般則較多慢肌。快慢肌的特徵如下:

(快肌可再細分為 Type 2a和 Type 2b fiber, 但不在此詳述)

訓練可以改變快慢肌的比例嗎?

它們的比例主要是天生,這也解釋了為何身邊總有些朋友靠天才波唔駛點練也跑得好快/跑極都唔累! 研究指出,長期訓練只能少量地改變比例 (Fibre Shifting)。因此,一個天生慢肌多的人(如Mo Farah) 即使如何努力練習,也沒大可能跑得像保特般快。但反過來說,若這個人能透過專門的訓練來把僅有的快肌都轉化為慢肌,他在長跑賽事就更顯優勢了!

那麼應該如何針對性練習才能令快慢肌得到最佳效果 ? 甚至轉換快慢肌比例? 其他項目的運動員又如何? 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繼續留意 EP Fitness & Health 運動科學 FB專頁!

科學文獻:

Wilson, M., Jacob, Loenneke, P., Jeremy, Jo, J., Edward, Wilson, C., Gabriel, Zourdos, C., Michael, & Kim, C., Jeong-Su. (2012). The Effects of Endurance, Strength, and Power Training on Muscle Fiber Type Shifting.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, 26(6), 1724-1729.

撰文: Eric Poon (運動科學博士生,認可體能訓練專家 NSCA-CSCS,運動生理學家 ACSM-EPC)

bottom of page